小鹏刚刚发布的IRON,感觉比特斯拉的还要超逼真拟人化,电动车公司为啥要下场做机器人?电动车公司(如特斯拉)涉足机器人领域,主要源于技术协同、商业战略和长远愿景的考量。

依托于对自动驾驶(尤其是AI的视觉、神经网络的优化等)的长期的积累和对传感器的广泛的应用,同样也能将其直接的“移植”到机器人上,极大的降低了机器人的研发门槛。由此可见,其Optimus机器人就直接将Autopilot的摄像头、多摄像机的视觉算法、FSD的全自动的驾驶控制器和Dojo的超级计算机等一一借鉴了机器人的环境的感知、路径的规划和自主的决策等多方面的能力。基于对其所感知的世界的“视觉化”使得机器人能像汽车一样对外界的“看”懂、避开障碍,并通过对大量的数据的驱动的训练使其能快速的迭代地提高自己的智能。依托于对电池、电机、执行器等硬件的汽车生产线的充分的复用,Optimus的膝关节的独特的设计就顺理成章的取自了ModelY的悬挂系统。

依托于有效地将部分劳动力由人转为机器人来解决劳动力短缺的同时,工厂的自动化机器人也能更好地承担起重复的、危险的或高精度的任务,对电动车的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优化的作用。如Optimus已以远超前代的30%的效率便在特斯拉的工厂中大规模的替代了人类的电池的分拣、搬运、分类等一线的工作,并能在工作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工作的各个环节的细微的错误都能自主的纠正如对抓取的姿势的微小的调整等。而这不仅能大大提升我们的生产效率,还能更好地应对全球制造业的这一深深的劳动力老龄化的问题。伴随对Optimus的逐步成熟,马斯克也开始对其的商业化道路做出初步的设想,甚至预计到2025年底Optimus将会以限量的形式在工厂的广泛的部署的基础上,2026年就对外开始销售。

但随着电动车的迅猛发展,这一传统的优势也将会被另一轮的市场竞争所所挤压,也就只能通过开拓新的赛道来为公司的多元化带来新的动力了。机器人的逐步普及之际,业界对其未来的商业价值也越来越高,甚至将其视为“下一个万亿级的市场”,马斯克更是对Optimus的表现极为看好,甚至称其将将对特斯拉的贡献达到80%,甚至可能将汽车业务的总和都给超越。低成本的量产(目标售价2-3万美元)之际,将使得机器人不仅能进入家庭的每个角落(如你的宠物狗都能和机器人一起遛弯儿),更能广泛的推入到工业的各个场景中去,预计全球的机器人将超200亿台。基于顺利的autopilot项目的推进,特斯拉不仅将自己从一家纯的汽车公司的形象中跳脱了出来,更将自己推向了以AI为核心的科技巨头的行列中去。

马斯克的长期愿景是加速人类进步马斯克视机器人为“可持续未来”的关键,能解放人类重复劳动,推动AI与人机共存。Optimus从2021年概念图起步,到2023年Gen2版已能深蹲、捏鸡蛋、跳舞,2025年仍在工厂训练中(如员工戴头盔捕捉动作数据)。
回到中国,小鹏汽车在全球首发了其研发的IRON人形机器人,未来将对其P7等多款车型的售后服务提上日程。同为国内第一辆量产的智能SUV的P7也将率先将IRON人形机器人应用于其售后服务的全程全方位的全天候的全天的售后服务中。采用在广州的工厂对初步的实训的推进以及对P7+的车型的部件的组装的不断的完善手段,工作效率也就随之而得到了20%的不错的提升。其目前的版本已经初步将L3的工业助手的能力体现到了工厂的螺丝拧紧、零件的搬运等一系列的物流和生产的任务中。生产的逐步走向量产之际,预计到2026年4月将正式启动量产的工作,初期的年产能也将达5万台。但事实上,其供应链的核心骨架却主要依托了广东本地的几家企业,如以“骨架”之称的鸿图科技、以“减速器”之称的丰立智能等。

相比之下,IRON在手部的精准操作和整体的步态平顺性上明显有优化,而Optimus则则在数据的规模和对通用的任务的训练上都占了上风。两者都起源于汽车的技术平台,但其所对的应用却各有侧重:IRON更是以优化的工厂场景为主,而Optimus则则将其广泛的推向了更为广泛的通用任务的领域。但其手部的腱绳的寿命、能在复杂的环境中都能正常的适应以及量产的成本都还需要通过长期的测试来不断的验证其可靠性才能更好的推广应用。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拟人化设计对工业场景的真正的价值还需要我们通过更加的深入的实践和应用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体现和展现出来。IRON的不断推进同时,汽车企业的系统性迁徙向机器人领域的浪潮也就势所必然了,其核心的驱动力就体现在了对现有的技术栈的高效的复用和对下游的供应链的更好的整合上。随后的事态发展将取决于实践性数据的不断积累和相应的硬件的迭代速度的推进。